他们的感人事迹让人震撼——记中央媒体聚焦报道中国黄金集团西藏华泰龙公司“5300党支部”

来源:中国黄金集团 发布时间:2011-06-15 浏览次数:1494

  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促使他们成为屹立在雪域高原上的一座坚强堡垒,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奉献青春和汗水,为钟爱的黄金事业奋斗不已,为高高飘扬的党旗增光添彩。

  自6月9日以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中国经营报》、《中国企业报》、《中国黄金报》等10多家中央媒体,对中国黄金集团西藏华泰龙公司“5300党支部”进行了感人肺腑的长篇报道,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易、和讯等门户网站纷纷进行转载。

   华泰龙“5300党支部”的创先争优事迹迅速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和共鸣。一些网友留言说:“向雪域高原上‘缺氧不缺精神’的‘5300党支部’成员致敬,你们战高原、抗风雪、献青春的崇高精神很给力。”还有网友称:“做事业是需要一种精神的,只要我们具有这种不惧怕一切苦难的勇气和拼搏精神,就能无坚不摧。”

             
    聚焦“5300党支部”精神
    5月26日至5月30日,人民日报西藏分社、新华通讯社西藏分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西藏记者站、《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中国经营报》、《中国企业报》、《国企》杂志等10多家中央媒体的多名新闻记者,走进西藏拉萨墨竹工卡县甲玛乡,就中国黄金集团西藏华泰龙矿业开发有限公司“5300党支部”的先进事迹进行集中采访报道。

    在海拔5300多米、气候条件恶劣的雪域高原,在“山上不长草,氧气吃不饱,终年雪不断,四季穿棉袄”的生命临界区,华泰龙公司“5300党支部”,以“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风暴强意志更坚”的豪迈气概和顽强作风,谱写出了一曲新时期中国黄金人敬业、奉献、战斗的青春赞歌。

  在这次中央媒体集中采访报道中,“5300党支部”所传承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平均年龄只有23岁、用青春丈量甲玛矿区山山水水雄鹰测量队的先进事迹;为矿山增添绿色,建设绿色环保大型现代化矿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藏汉一家亲,“建一座矿山,富一方经济,促一方和谐” 的厚重社会责任感等,成为各大中央媒体倾力关注的焦点。

   《光明日报》于6月9日头版,发表的题为《5300:生命的刻度》一文中记述道:“一次踏勘修建平台的线路,‘5300党支部’勘探部工程师陈建设向上爬时,用力急了点,因为缺氧一下子倒在了乱石堆里。藏族安全员找他时,才发现了正在‘大睡’的陈建设,如果不是那位藏族小伙子发现,陈建设恐怕就要在这里‘长眠’了。”《光明日报》记者由衷地赞叹到:“5300米是海拔,更是生命刻度。”

  5斤土豆、两颗白菜和几斤大米,让9个人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之巅,顶风冒寒地苦苦支撑了4天时间,这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也成为多家中央媒体竞相采访报道的重点。其中,《中国青年报》在6月9日的头版,《屹立在雪域高原的金色堡垒》一文中写道:“那场大雪连续下了几天,山路被彻底封锁了,电话也打不通,公司的后勤物资根本没法送上来,驻地帐篷里只剩下5斤土豆和几片白菜叶子,大家意识到了面临的生存危险,陈建设给大家鼓劲道:‘我们要团结起来,省吃俭用,争取活着下山’。就这样,他们渴了,就拿一碗雪,融化烧水;饿了,一个土豆或几片白菜叶子煮雪水。直到第五天,山下传来机器轰鸣的声音,他们才得以脱困。”

  测量工作是矿山工作的先遣队和探路者,也是矿山最辛苦的工作岗位。“5300党支部”带领的雄鹰测量队,11名队员的平均年龄23岁,却用青春丈量着甲玛矿区的沟沟壑壑,创造了西藏矿业开发史上测量的奇迹。《工人日报》在6月9日的头版,《红旗飘飘:翱翔在雪域高原的雄鹰》一文的开篇导语中这样写道:“有一群普通人,这海拔5300多米的雪域高原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不平凡,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站在那里,更是因为,在挑战生命极限的高海拔矿区,这些皮肤黝黑的汉子们积极乐观地忠实履行职责。虽在极寒高原,只有雄鹰相伴,牦牛为伍,可他们内心的信仰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无比充实。”

  6月9日,在《人民日报》第六版题为《坚强堡垒,鲜红旗帜(身边的感动·纪念建党90周年)》一文中,对华泰龙公司致力于建设绿色环保大型现代化矿山,表示了高度认可与赞许。

  该文记叙道:“之前,甲玛矿区的小型采矿企业各自为战,采富弃贫,乱扔生活垃圾,随意排放污水,当地百姓苦不堪言。2008年4月,华泰龙进驻甲玛矿区,先后投资1.8亿元用于尾矿复垦、水循环处理、矿区绿化、水土保持等环保项目,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在修建勘探公路、建设尾矿库、剥离露天采场前,华泰龙公司先将原有草皮剥离,移植到道路两旁或边坡之上,并进行洒水养护,保持成活率在80%以上。”

  文章最后,《人民日报》评论指出:“建一座矿山,绿一片环境;富一方经济,扶一方百姓;促一方和谐,建一座丰碑,华泰龙公司用实际行动阐释着公司的宗旨,成为西藏矿业和谐矿区建设的标杆和典范。”

  《光明日报》写道:“为了心中圣洁的青藏高原,‘5300党支部’和他们的工作团队,用巨大的经济投入和深情的爱,为矿山增添绿色,为百姓创造幸福。”

  华泰龙公司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始终坚持“造福地方,和谐共建”的发展理念,受到地方政府和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

   《经济日报》于6月9日头版发表了题为《挑战极限 勇挑重担》的文章,该文章说:“2009年末,华泰龙公司出资收购了本地松散无序的车队,并垫资组织全乡655户3850名农牧民,入股成立了甲玛工贸有限公司,与华泰龙公司展开工程、运输、绿化、环保、劳务等多领域合作,目前,甲玛工贸公司现有员工52名,全部为藏族员工,人均月收入4270.63元。公司现已分红133万元,平均甲玛乡每户可分得2030元,大幅提高了当地百姓的人均收入。此外,华泰龙公司还与甲玛乡龙达村党支部建立起‘一帮一’结对子帮扶机制,多次深入当地农牧民家中进行扶贫慰问。”

   《中国企业报》在6月9日的新闻报道——《华泰龙:央企黑马推高西藏GDP》一文中,引用藏族大叔阿旺的话说:“过去华泰龙开发离不开我们,现在是我们离不开华泰龙。我们不需要在外面找工作,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感到很幸福,要珍惜机会好好做。”

 
“切身体验到了挑战生命极限的感觉”
在对“5300党支部”进行实地采访过程中,中央媒体的记者被“5300党支部”在高寒缺氧的艰苦环境下,挺进生命禁区,创造生产建设奇迹的壮观景象所震撼,为他们敢为人先、勇于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所感动。

  报道组成员中的记者,绝大多数是第一次进藏,高原反应特别强烈,在采访过程中,有的记者边吸氧边工作,晚上回到住地后因高原反应和劳累,难受得连饭都吃不下。中央电视台的两名记者,每天一大早就上山拍摄,一连拍了三四天,女编导晚上输液,白天坚持上山,年轻的摄像师由于过度劳累晕倒在山上,不得不中途返回北京治疗。

  《工人日报》记者车辉说:“这里最高海拔达5300多米,气候条件恶劣,空气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0%到60%,平常人快走几步,就会喘不上气,跟随着测量队员的足迹攀爬至矿区海拔最高处时,切身感受到了挑战生命极限的感觉。”

  车辉还描述了现场这样一个细节:“一座简易板房坐落于海拔5100米的山间平地,这是‘5300党支部’大本营。屋内摆放着几张行军床,勘探测量队员有时会在这里休息。床头墙上写着一位职工的领悟: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幸好还有差距,不然谁还稀罕理想。”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罗布次仁说:“走进海拔5300多米的西藏华泰龙矿区测绘指挥所,一间用废旧车厢改装而成的工作间内,雄鹰测量队的队员们正在商议着测绘图纸的数据。除了测绘设备外,氧气瓶、高原安、红景天等各种抗高原反应药物,成了房间最显眼的点缀。”

  “见到‘5300党支部’的党员队伍时,他们被太阳晒得个个脸色黝黑,要常年克服因高寒缺氧引起的头晕、呼吸困难、腿脚乏力等,扎根在高海拔区域,勘探、测量、施工、生产,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中国青年报》记者文静感慨地说。

  《经济日报》记者李予阳叙述道:“在甲玛矿区,一座现代化大型铜多金属矿山令人惊叹,车间非常洁净,现代化选矿设备运转有序,矿山内不见烟尘,绿树成行,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能建设出这样的现代化厂房,着实令人敬佩。”

 
坚守,一种精神的力量
“5300党支部”创先争优的先进事迹,被中央各大新闻媒体报道和转载后,迅速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和共鸣。

  人们不禁纳闷:“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怎么会没有人选择离开?”

  华泰龙公司公党委书记滕永清说:“在这个地方能够坚持下来,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这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对事业的无限追求和忠诚。”

  河南中原矿业公司党群部在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员工对“5300党支部”先进事迹进行集中学习时,公司员工们为“5300党支部”那种“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风暴强意志更坚”的豪迈气概和顽强作风深深感动。

  该公司党委书记王金铭指出:“‘5300党支部’在雪域高原非常艰苦的条件下,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为中国黄金集团在西藏矿业开发树立了一面骄傲的旗帜,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将他们的精神在中原矿业发扬光大,以更加优异的成绩为党的90华诞献礼。”

  中国黄金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满建军认为,在雪域高原,海拔高、气候条件恶劣,有时候生存都很艰难,“5300党支部”却常年扎根在4400米到5300米的区域,进行勘探、测量、环保、生产等各项作业,而且是日复一日,从不间断。他们在老西藏精神和新中国黄金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多苦多难都不惧怕,为事业贡献青春,实现人生价值。此外,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也深深感染了众多藏族同胞,纷纷递交入党申请书。

  “5300党支部”书记温广平说:“到这个地方,我真正知道了精神的可贵,在这里坚持工作,单单依靠物质激励是难以支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