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金报》2013年11月29日01版:“90后”大漠采金人——记新疆金滩公司采矿车间副主任史萌萌

来源:中国黄金集团 发布时间:2013-11-29 浏览次数:995

  “90后”大漠采金人
      “90后”大漠采金人04



  深秋的新疆,瑰丽神奇,意境宏阔。从乌鲁木齐出发,沿途之上,西域风情浓烈绽放。

  从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城向南驱车约200 公里,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一路颠簸4 个小时,才能到达茫茫荒漠的深处。

  眼前,坐落的是一处孤零零的小院,四周望去,尽显黄沙吹老岁月的痕迹,方圆150 多公里寸草不生,没有一户人家。这里就是中国黄金集团新疆金滩矿业有限公司的采矿一线办公区和住宿区。

  走出小院大门,右转,距此大约几百米处,就是采矿坑口。

  矿井下295 米深部,一个身着劳保服、面戴口罩、头带矿灯的采矿现场管理人员,正在跟几位掘进工人交谈着:“防尘口罩一定要戴好,通风机风速开得大一点,安全生产不能有丝毫大意。”

  说完,他指着现场作业掘进面,向《中国黄金报》记者介绍:“这边已经进入无矿段了,另一侧出现了新的规划矿带,我们要修改巷道方向,向北偏,继续追矿脉,然后做一次地质编录,详细了解矿体赋存的厚度、品位,然后决定是否可采。”

  这位身高1.8 米的大个子阳光男孩,有着一个稍显女性化的名字——史萌萌。

  他是“90 后”,面色俊朗,眼神明亮,言谈举止中透露出有别于同龄人的成熟气质。

  寂寞无聊的时候,他喜欢抱着吉他自弹自唱《老男孩》和《姑娘》。

  中国黄金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宋鑫认为,史萌萌是中国黄金行业新一代技术型基层工人的代表,是扎根荒漠、挑战极限、奉献青春的最美一线员工代表。

  被高温烤到“断片儿”

  荒漠戈壁深处的采矿作业区,被当地人描述为“ 天上没有鸟、地上不长草,戈壁少人烟,风吹石头跑”,“一年只刮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当风沙来袭时,沙石打在玻璃上当当作响。有一年,一场10 级大风将在建的、重12 吨的职工活动室钢板房顶刮到了几十米之外。

  夏天,这里的地表温度高达70 多摄氏度,沙窝子里能煮熟鸡蛋;冬天,这里的气温有零下20 多摄氏度,人在屋外时,脸和耳朵冻得像被刀子割一样疼。

  史萌萌清晰地记得,被46 摄氏度高温烤到“ 断片”的一次经历。

  那是8 月初,温度计显示室外温度为46 摄氏度。史萌萌跟随公司领导到一个矿区进行资源考察。“穿着长衣长裤,带着手套,拿着地质镐、耙子、取样锤,用铁锹挖开被风沙掩埋的探槽取样。”史萌萌说,“要是胳膊裸露在太阳底下,不一会儿就脱掉一层皮。脸和脖子被晒得实在受不了,就把手从袖口里拿出来,把衣服往上提,用脖领罩住脸。”

  史萌萌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了两个多小时,挖了8 个近1 米深的探槽,取了28 个样。“不停地喝水、不停地流汗、还不用上厕所。干完活儿后,上车的瞬间我就‘断片儿’了。醒来时,我已经躺在宿舍的床上。”史萌萌回忆说。

  惊险一跳

  当然,还有最惊险的一幕,至今想来仍让史萌萌心有余悸。

  建设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时,需要安装主矿井井筒线路。如果沿着竖井梯子铺线,不但很麻烦,而且一天铺不了几根。于是,采矿车间的小伙子们就想出了乘坐罐笼到相应位置,然后跨到梯子上的“笨办法”。

  从罐笼到梯子,中间有1.4 米的跨度。尽管身上系着安全带,但下面却是300 米深的井筒。刚开始,采矿车间的几个小伙子,没有人敢去跨越。

  “ 老是这样等待不行啊,我来试试。”史萌萌让一个人专门负责保护,从罐笼纵身一跨,跨到了对面的梯子上。然而,在安装最后一根线的时候,他不经意地低头往下看了一眼,数百米深的一节一节昏黄的灯光,令史萌萌一下子眼晕了。“哎呦,妈呀,太害怕了。”史萌萌说:“我的腿开始剧烈地颤抖着,然后腿软的几乎站不住了,双手紧紧抱着一根小钢管。”

  负责保护的同事见此也着急了:“你不能不过来啊,不然更危险。”“不行,我的腿不听使唤了,我得缓一缓。”史萌萌一边说着,一边试图蹲下身子。

  时间在僵持着。地面上的同事感觉到了不对劲儿,询问出了什么事。此时,史萌萌也冷静了许多,他让负责安全的同事把安全绳绑在一根柱子上,勒得结实,然后把绳子在手上缠绕几圈,以防自己一旦跨不过去,也可以把自己拉上来。

  做好这些后,史萌萌鼓足勇气从梯子上抬脚一跳,跨到了罐笼上,冲撞得罐笼直晃悠。“跳得瞬间,我的脑袋一片空白,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跳过去的。”史萌萌说。

  史萌萌说:“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锻炼人。这里不但让我们年轻人快速成长,而且能够造就我们顽强的品质。”

  技术多面手

  清晨刚过,戈壁滩上的太阳一下子就从地平线跳了出来。

  穿戴着整洁的劳保服和劳保设备,史萌萌和同事乘上罐笼缓缓下降,要到井下各采矿中段查看现场作业。查看采掘是否按照设计在前进,巷道的走向和高宽是否符合要求,作业现场的工人是否穿戴好了劳保服和防尘口罩等劳保用品,这些是史萌萌每天的基本工作。

  一个采场查看结束,史萌萌还需要攀爬一个40米高的、仅有一身宽的垂直天井,走过狭长的联络道,才能到达附近的另一个采场。

  从东北大学采矿专业毕业后,史萌萌就来到金滩公司,从事采矿技术工作。起初,史萌萌发现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是两码事,现场工作什么都不会,于是,他就每天跟随工程师学习,不断地询问“为什么”,有时工程师会被他问烦。

  金滩公司副总经理、采矿车间主任李小兵说:“为了多学知识,不是自个儿的活,史萌萌也利用休息时间抢着干。测量工作缺人,他就去帮忙;地质工作缺人,他也去帮忙。”

  3 年多来,史萌萌不但练就了一双识别矿石与废石的“慧眼”,而且成了采矿、地质、测量多面手技术骨干。对于自己在采矿技术方面的成长目标,史萌萌的思路非常清晰。他说:“我要成为像公司副总工程师张连军那样的权威技术专家。他有20 多年丰富_的采矿经验,专业技能令人佩服。”

  积蓄发展能量

  在金滩公司总经理梅群力看来,史萌萌还具有较强的沟通应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梅群力说:“尽管史萌萌还很年轻,但一些具体的管理工作已经做得很到位。我们要继续给他压担子,培养他的综合管理能力。这样做也可以对其他年轻人形成激励,让更多优秀的年轻人脱颖而出。公司也将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技术、管理人才队伍。”

  由于表现出色,今年3 月,史萌萌被破格提拔,担任金滩公司采矿车间副主任,并当选了中央企业优秀共青团员。

  以往下班后,史萌萌会和同事侃大山、打篮球,或者对着茫茫戈壁上的夕阳呼喊,他还自娱自乐地学会了弹吉他;现如今,他每晚会端坐在电脑前上网课,学习新疆电大的行政管理课程。

  史萌萌说:“原来我对管理的理解很肤浅,通过学习发现,管理具有较强的艺术性、灵活多样性,通过学习,能够提高我的实际管理能力,为今后发展积蓄力量。”

  为黄金事业增添光芒

  史萌萌是鄯善县本地人,矿区距家只有200 公里路程。但是,由于戈壁滩路途崎岖,他回一次家要坐矿车十七八个小时。“把人颠得散了架,全身酸疼。”

  史萌萌说。因此,他四五个月才回家一次。

  奶奶去世时,因为走得突然,加上矿区交通极为不便,史萌萌没有见上奶奶最后一面。由于相距太远,聚少离多,与史萌萌一直情投意合的女朋友,也在无奈中渐行渐远。

  史萌萌坦言,尽管自己在戈壁滩长大,但是,经过近20 小时的颠簸,初次来到矿区时也颇感意外。“茫茫的戈壁,让人心中充满迷茫,心中立刻升起退意。”他说。

  他勉强决定把实习期过了后再做打算。然而,就在实习期间,他彻底改变了想法。

  改变史萌萌想法的是两名老党员——李小兵和钱直奎。这两名老党员20 多年来默默坚守在戈壁荒滩开采黄金。从他们的身上,史萌萌看到了中国黄金人以苦为乐、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淳朴;看到了金滩公司不断拓展的发展平台和同事亲如一家的情义;看到了中国黄金集团在边疆地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当地青年技术管理人才的央企责任。

  经过慎重思考,史萌萌决定“留下来”。

  2010 年7 月,史萌萌刚来到这里时,整个采矿车间共11 人。现在,采矿车间已有28 个人。其中,“90后”13 人,“80 后”10 人,包括地质、测量、采矿、安全4个技术工种。

  在采访中,史萌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只是采矿车间最普通的一员,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平凡的故事。”

  在这个荒漠戈壁中的“小院”里,每当夜幕降临,灯光点亮,不需值夜班的员工可以到职工活动中心打打乒乓球,或者利用音响设备,放情地唱上几曲;尽管网速不是很快,但是,网络已经成为员工及时了解外界的主要窗口;现在,员工打电话的时候,已经不必进山谷里寻找信号。

  在整个中国黄金产业领域,在辽阔无边的新疆荒漠深处,有这样一支队伍。史萌萌和他的战友兄弟们,恰如一排挺拔的胡杨,给荒无人烟的大漠戈壁带来了无限生机,为中国黄金事业增添了灿烂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