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总第726期2015年10月11日:简政放权不是“放下心”,而是“用上心”

来源:中国黄金集团 发布时间:2015-10-14 浏览次数:428

viewpoint.inewsweek.cn/detail-2248.html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必须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等改革推向纵深。简政放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

中国经济经历了三十年高速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在政府行政管理的固有观念上仍然存在一些陈旧观念。中国正在逐步崛起,与此同时,国内外政经形势充满不定数,全球市场错综复杂,政府治理能力面临新形势下的新挑战。此外,中国自身经济虽然仍然稳定,但也面临转型升级,改革阵痛期需要锐意进取,创新再造的不止是企业、个人,更应当是政府的首要责任。

在这种大背景下,简政放权的提出,是希望政府理顺权力运行关系,激发经济内生活力,引导市场良性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和人民真正的共同富裕和共同幸福。

但是,在改革进程中,总难免会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有的是理解不到位,有的是设计不到位,有的是执行不到位。总的来说都是观念不到位。简政放权的实施也是如此。这些“不到位”,既是改革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小弯路和小枝节,也迫切需要进一步将好的决策详尽解释、精细化布置,以真正统一思想、统一思路。

一是不该操心的别瞎操心。也就是说,要尊重市场。市场不是政府的摆设。市场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政府和管理的目的不是要干扰市场,而是要让市场运行得更为流畅。行政权力的产生不能与市场规律相悖,更不能成为打扰群众或者肆意摆布群众正常经营、生活、学习、工作的工具。说“不该操心”,是因为过去遗留下来的很多规章制度,都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物质较为匮乏、政府治理管理能力较为不完善造成的,有些制度简直称得上“管制”、而非“管理”。说“瞎操心”,是因为动不动就由政府部门的几个行政办事人员来决定企业经营正常的微观操作,或者为了一些并没有真正关联的“证明”跑断了腿,这不是管理。因为显而易见,这种方式不但不能使得社会的活力被激发,经济的动力被催动,还弄得群众灰心丧气,打起了退堂鼓。更可怕的是,这种“瞎操心”的方式因为其权力的过度衍生,就像打开了笼子的猛虎,还继续催生了寻租、腐败,成为腐蚀体制根基的新问题。

二是该操心的还得要更操心。也就是说,市场主导下,政府并非市场的附庸。市场化不是自由化,市场规律不是从天而降、狂野发展就能够保持健康生长的。政府必须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个作用,既不是“我要你怎样就怎样”的“瞎操心”,更不是“你要怎样就怎样”的“不操心”,而是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建立一套完善的、成熟的、有逻辑意义的规范和流程,保证市场能够最大程度的按照规律运行、最大程度地保证在市场中的个体能够公平的自由竞争,最大程度地提高市场整体的福利。群众和政府都有规可循、有制可守,才能真正“好办事”“办好事”,才是对社会成本最大的节约,才能使市场规律真正体现。

三是不但要操心而且要用尽心。也就是说,要深化和深刻挖掘市场潜力。政府和市场不是相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进步的。市场是个天生的“坏小子”,它永远是不完全的,因此也不会完全按照教科书上的规律行事。因此市场需要政府。市场规律决定了市场均衡,但是均衡有多重可能,哪里是最优?这是由监管决定的。政府监管必须按照当前所处的历史阶段、发展环境、战略要求来制订相关政策、制度,对市场进行宏观监管。政府管理有天然的惰性,只注意静态不注意动态的稳定,很容易使政府丧失活力。因此政府需要市场。市场也是对政府管理的校正,决策是否正确?法规是否完善?市场都会告诉你最真实的答案。政府也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和需求随时自我调整。因此政府与市场共存的基础是,政府要操心、操碎心,用心、用尽心,把市场的一举一动、点点滴滴都完全掌握,在充分和深刻了解市场、了解自己、了解两者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政府的市场化治理。

当前形势下,面临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转变政府职能”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时代迫切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历史客观要求,是中国实现大国崛起路径中的一项战略举措。政府的实现与市场的实现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永远不可分割。为政者决不能“放下心”去,而是要 “用上心”来,拿出更大的决心、更强的执行力,为人民谋福利。(作者万喆是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