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hexun.com/2015-12-26/181437628.html
导语 2015年,中国经济在国际政治形势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基本保证了经济增速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平稳转换,并且在国际外交经略等方面可圈可点。
但是,2016年仍将是压力山大的一年。如果不能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并加以深刻剖析和认真面对,就不可能真正完成改革,不可能跨越三期叠加的痛苦,不可能完成中国崛起的坚实经济基础。
明年我们必须特别关注解决三个深层次问题。
从宏观上看,存在战略部署与战术设计不平衡问题
战略让人望其项背
我国已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到了转折期,因此,对于整体经济发展方向、方式都作出了调整,并相应作出战略部署。通常,我们称之为“顶层设计”。
目前,我国已经有创见性的提出“一路一带”“亚投行”等战略,它们既是金融、经济,也是政治、防务上的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顶层设计非常关键,它需要对国际国内整体形势的深刻理解和全面评估,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深切洞察和充分预估。它是未来一段时期国家整体发展的总体设计,很可能成为一国乃至世界为之改变的核心着力点,能指引所有产业、行业、部门和个人。
但是,顶层设计只是一个开端,是提纲挈领的宏观部署和意向,一经提出,便更需要配套的战术设计使之细化、规范化、规制化,从而在现实中落地,在执行中推进、调整、再推进、再调整……,直至经由战术细节完全渗透战略部署对象,并将之改变到与战略目标相一致。
战术还在状态外
但是,战略提出后,相关部门的战术设计却很难说跟上了。有些甚至对“顶层设计”的概念表现出过分迷恋。崇拜有余,思考不足,热爱之情有余,忧患意识不足,文字引申有余,实践延伸不足,理论框架有余,可行方案不足。
相关文件、学习、研究等满天飞,但是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到底应该在此间担任什么角色,有什么样的定位,政府该有什么政策企业该有什么对策,下一步都应该怎么行动,几乎还是比较空白。有些部门甚至又拿出老一套思维,或者只是顺着战略的某些提法,既不顾投资回报的经济效益,也没顾上深耕细作的政治效应,生生把“战略”变成了空中楼阁,把“部署”变成了广泛运动。
需要看到,缺乏战术设计其实是一种“惰政”,既糊弄上级又糊弄下级,不但浪费社会的诸多宝贵资源和条件,而且浪费了国家转型的宝贵机会和时间。
从微观上看,存在市场活力与市场动力不平衡问题
我们都想要活力!
2015年12月,美国加息,这无疑对其他国家造成了极大压力。与此同时,全球其它国家都处在货币宽松、通缩逼近的窘迫状况中。中国的情况虽然略好,目前并没有发生系统性经济危机的迹象,但是同样面对货币、财政政策边际效应递减、内外部经济压力共存、实体经济可能仍未见底的危险。只要经济并未有实质性突破,危机就一直存在。
历史证明,经济的短周期化会造成对投资产生一定的免疫,经济增长会陷入一时停滞,政策则会“两难”,继续增加投资会引起通胀预期,而需求不振则会促使通缩担忧。滞胀或通缩,其主要因素都是市场疲软、“脾胃虚弱”,因此最重要的,还是提高市场运营消化功能。
在此形势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等接连提出。一时间,随着大众积极性被激发,市场的整体人流、物流、资金流发生了极大位移,市场的活力被极大带动。
没有动力怎么活得起来
然而,不久,随着一些创业神话的破灭,许多创业者陷入迷茫。
究其根源,是因为市场动力的激发未能有效跟上市场活力的搅动。广义而言,市场活力包括市场动力,动力是活力形成和可持续的核心。狭义而言,活力是指市场的流动性增强,动力则是保持市场健康流动的源泉和基础。宏观的货币投放、财政补贴等都能够有效加强市场流动性,让大家“动起来”,但这种“动”不能是“躁动”,更不能是“骚动”,而是有质感的行动。
事实上,动力就是“创新”。创新不仅仅需要整体政策的优惠,更需要精准政策的支持,相关政策制定者对于行业、产业、经济、金融需要有长足的经验和预见,很忌讳一哄而上,更忌讳大干快上。“创业”如果不能抓住“创新”的核心,或者“创业”不能在大众共竞的量的积累上达到“创新”这个质的飞跃,市场的活力就不能长久,流动性终将失去。因此,表面活力背后是更深背景的研发、培训等基础研究和人员的孵育。美国的经济复苏与其不断科技突破和实业振兴就大有关系。缺少真正有科学技术基础研究成果和技术发展理论突破支撑,社会就缺少生产力提高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有限性终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掣肘。因此,我们需要既有热忱、又有耐心,在短期目标的基础上,设立长期配套和机制,进行经济内生动力的培育。
从整体上看,存在市场化与监管不平衡问题
市场化!市场化!市场化!
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经济市场化和市场国际化成为大势所趋。然而,与此同时,监管能力不足的暴露也愈加触目惊心。年中的股市震荡引发全球关注,多方回溯、评估都指出,金融产品创新与对于创新产品内涵的理解和监管基本脱节,金融市场的加深加大与金融监管手段的拓宽深化基本脱节,金融市场化与监管脱节,是“意外”的主要原因。
2015年,中国金融改革作出多项成绩,包括人民币进入SDR等,在美国加息的大事件上,也表现出较好的抗冲击性。但是,必须看到,中国金融的“稳定”虽然与应对措施得力有极大关系,但也和中国金融市场实质上市场化、国际化得非常有限密不可分。中国市场的金融衍生产品总体来说无论在数量和复杂性上都还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并未完全放开,因此真正的大开大合还不曾发生,或者说,如果风险真的来,我们还可以有挡风的门板。但我们的防卫并不真的很扎实,“风来门挡”也不可能一直用下去。
监管是市场韧性的基础
虽然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这种风险敞口更为显眼,但国内市场监管能力的缺乏是根源,而急于进行国际化只会使得这种能力缺乏带来的风险放大。市场化与监管不匹配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掣肘。一方面,政企关系的理顺问题更加突出。不尊重市场规律,企业就难以有动力发展核心竞争力,不注重监管,企业就会失去合理边界,两者都会削弱市场公平、降低效率、破坏整体福利。另一方面,市场日新月异,监管观念落后,致使市场出现许多真空地带,例如一些“P2P”公司非法融资等的存在,就严重影响了金融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将市场化效用最大化,让市场为国家经济服务,这才是我们需要市场化国际化的真谛。市场化与监管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应当并行不悖,而非老死不相往来,更非你死我活。从深层次说,中国的市场化缺乏的不是稳定,是韧性。监管就是营造这种动态平衡的韧性基础。
2016,请迎战
改革不是不痛不痒,也不是隔靴搔痒,需要直指人心,找到发展的真问题和真命题。
三个问题都指向当前治理能力的不够深入、细化,而且它们造成的影响,远不止以上所述,而是波及各方各面,甚至成为发展的泥沼和拖累。经济改革到了这一步,表面文章已经没有分量,我们都希望不要“痛彻心扉”,那么就都需要面对“切肤之痛”。
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与发展相匹配的治理能力才能带给国家战略实质,带给市场动力,带给经济韧性。
发展不是获得几项荣誉,发展要有扎扎实实踏踏实实的实质。发展也不是为了获得荣誉,发展是为了有可观可见可触及可享用的人民福利。这些,都需要我们提高自身治理能力,建规立制,将整个国家事无巨细纳入正确的程序轨道,长期应对动态市场。
我们深深明白,只要也只有你把表象都抛之度外把全副身心都用来解决最实际的问题,荣誉自然会来,因为能力提高才是最大的荣誉,而且这种荣誉,无人能夺走。
2016年,山雨欲来,为了我们自己,请迎战。(作者万喆是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