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2016年5月26日:去产能中的道德风险

来源:中国黄金集团 发布时间:2016-05-27 浏览次数:331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74914

去产能成为我国经济改革中的“重头戏”。

产能越减越过剩

近年来,我国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发展的痼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过数轮大范围的产能过剩。十多年来,针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中央政府曾经多次实施强力干涉,各项调控政策、法规、文件不断出台,旨在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宏观调控。轰轰烈烈的“运动”每三四年就有一次,效果却貌似是瘦身瘦成了大胖子。

“关停并转”言犹在耳,新一轮“关停并转”又开始了。名单一拉开,还是老几位。大家禁不住齐齐倒抽一口冷气,我的天呐,怎么你还在这里?

2011 年以来,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煤化工等传统行业因产能过剩而处于全行业亏损。工信部发布的《2012 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报告》,我国炼钢能力超过9 亿吨,产能利用率仅有72%;水泥产能接近30 亿吨,超过2015 年25 亿吨的需求预期目标。

经过几年调控,根据中钢协发布数据,2015年我国粗钢产能约为12亿吨,测算产能利用率不足67%,并估计产能仍有可能进一步增加。与此同时,其会员钢铁企业亏损645.34亿元,亏损面为50.5%。而中国水泥协会的数据是这样,2015年全国新增投产水泥熟料生产线共有31条,新增产能4712万吨,累计产能比上年增长2%。与此同时,水泥行业利润同比下降58%。

大家也禁不住齐齐倒抽一口冷气,我的天呐,怎么你还在增加?

市场失灵不足以解释

产能过剩是经济低效运行的体现,最终必然导致产业组织恶化、利润下降、亏损增加、金融风险加大、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使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更加突出,使经济结构不协调问题更为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和协调发展。

事实上,全球化背景下,产能过剩已经是世界主要经济体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一般认为,产能过剩是伴随着经济危机出现的一种短期现象,即“周期性产能过剩”。但我国情况显然不止是“周期性”的范畴,有些人便用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s)来解释。

信息不对称会引起产能过剩。有研究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产能过剩不仅由经济周期波动引起,还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对产业发展出现了“羊群效应”,造成“潮涌现象”或“产能过剩”。但是看看几大过剩行业,肉眼可见连年亏损,肉身则有切肤之痛,单单说对信息的分析和预期的偏差造成了产能过剩恐怕不够。

企业垄断会引起产能过剩,而且属于长期性的产能过剩。但垄断企业经济总量在国民经济中影响不大,尤其在多个过剩严重行业中,都是相对竞争完全的市场。

经济危机会引起产能过剩。国际经济危机和需求疲软的确可解释部分产能过剩,但我国过剩由来已久,而且愈演愈烈,经济危机因素不足以解释。

第一个有道德风险的问题——进入

虽是世界性难题,不同背景下,产能过剩的产生原因也许会稍有不同,唯有将自身原因的特殊性找出来,才能够有利于解决表面上具有共性的问题。

激励机制总是个根本原因。激励机制的扭曲造成产能过剩。

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代表的政府干预,对企业形成过度投资激励。由于地方融资平台部分兼顾了政府绩效提升的职能,企业投资收益关系的考量变得被弱化,而为了增加投资而承诺成为企业的“担保人”也会造成企业经营的道德风险上升,从而双向扭曲市场机制。

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地方官员任期的第4-5年,晋升几率较高,为晋升的关键时期,为了追求经济绩效,地方官员会向当地企业提供相对较多土地和融资优惠。在该时期,企业获取土地和融资的障碍降低,企业产生扩张产能投资的冲动,导致产能利用率下降,形成过剩产能。

不仅如此,本是为了约束过度投资的审批机制可能因寻租行为导致过度投资。因政府规划不但总是会滞后于市场变化,而且人为壁垒会激励市场垄断或合谋行为,从而获得垄断经济利润。

这个问题不但表现在某些行业在某些地区的反复产能过剩,更能从前些年一些新兴产业也“产能过剩”中看出端倪。因地方政府的过度干预,以风电设备、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代表的一些新兴产业同样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于2013 年3 月进入破产程序,背后是当地政府的激励干预和道德风险的并存。

这已经是比较有共识的问题。

新问题是,现在环境这么差,为什么它们都不退出呢?

第二个有道德风险的问题——退出

产能过剩其实也可以作为企业竞争的一种手段。从博弈论角度看,产能过剩可以使得共谋行为更加便利,通过制造更可信的降价威胁,形成进入壁垒。尤其是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的几类企业,投资规模都比较大,资产专用性比较强,沉淀成本较高,转而投向其它行业的代价太高,因此,企业也有可能短时间内降低价格,甚至有时候亏本运营,来赢取市场份额,以等待将其它企业挤出行业。

但是这种断臂求生的方式不可能这么长久啊?

所以,激励机制又来了。“补贴”恐怕就在此间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地方政府有其现实需要,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保证就业和税收,不希望、甚至会阻碍企业的退出。因此,增加补贴和相关激励,和企业一起互相支撑、共渡难关,可能就会成为不少地方的现状。

然而,补贴不但会错误激励企业的投资决策,补贴下的要素市场价格扭曲,企业的成本结构和供给曲线也被扭曲,没有收益的投资也可能存在;也会又一次带来道德风险,政府补贴会带来企业套利,使得企业过度进入。事实上,有不少企业在新开工厂、拿到补贴后,没有继续进行生产活动,形成大量的过剩产能。

这就是补贴与产能过剩不断交织的恶性循环出现的原因。

第三个有道德风险的问题——去化

别看我们对产能过剩耳熟能详,关于如何具体诠释产能过剩仍然争议不断,其中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 产能”的确定。

简单说,工程学上而言,是指在特定时期内最大的可持续生产的产出。比如,一架钉子生产机器一周七天每天24小时运作生产十万颗钉子,这就是产能。如果你一周其实只生产了8万颗,产能利用率就是80%。

然而,从经济学意义上看,是在给定厂房和设备的前提下期望的产出水平。例如机器每周运转7天每天8小时,因为如果时间延长,会导致更多的额外成本使得利润下降。于是你一周只生产了3万颗钉子,产能利用率已经是100%了。

因此,如何测度非常重要。中国还没有明确统一的产能定义和产能利用率计算方法。虽然国家统计局、IMF、OECD、中国人民银行等都发布过相关数据,但数值差别较大。

而产能过剩的标准是什么?在各个国家也不完全一致。从理论上说,100%是完全不过剩,但这在现实中基本不存在,美国和欧盟的过剩标准是82%,日本在83%-86%之间,印度平均水平70%。但以这个标准,美国许多行业可能也存在产能过剩,欧盟和日本也一样。

道德风险又来了。

因为产能标准和过剩标准的相对模糊,量化和测度不够严谨,数据采集在某种程度上是从企业自己的上报数据中得来的。而在当前,去产能成为了国家重要政策,为了保证企业和人员的顺利平稳过渡,中央及地方补贴在所难免。基于此,企业有可能存在为了套取补贴或者赢取优惠政策而谎报产能及利用率。

后记

激励容易,约束也许也容易,激励和约束都要有相当难。但经济发展就是靠这个。

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初衷是积极向好的,谁不希望自己经济欣欣向荣?然而,他们都是自利的。

去产能是个大问题,不仅是因为产能过剩很严重,还应当看到背后成因所体现出的市场扭曲和无处不在的道德风险。

因此,对产能,是否应该建立更科学、系统的统计标准?是否应当完善产能利用率的大数据库,以对全国产能相关利用有较为及时的了解?

对企业,是否应该转换支持方式?

对地方政府,是否应当建立多元化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对政策,是否应把重点更放在相关土地、财税、金融政策的公开公正透明上?

去产能不是一切了事,而要全盘改变思路,有更细致合理的条规来统筹,在保证积极性的同时,给予弹性,明确责任,严格底线。

改革需要步步为营,既要快狠准,也要立章建制,稳扎稳打,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作者万喆是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