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82552
2016年以来,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加速下滑。引发各级政府的巨大关注。
民营企业占GDP的60%;就业贡献达到80%;推动创新,完成了70%的技术创新和80%的产品开发。民营企业何其重要,民间投资何其重要!
因此,国务院派出九个专项督查组,奔赴18个省市区进行走访、调研和督查。督查结果也发布了。
但或许还可以深究。
民间投资的下滑趋势由来已久
民间投资增速下降并不是现在才出现,应该说,从大约2011、2012年就开始了,但是,在2015年,民间投资的增速下降幅度加大,到了今年,民间投资增速已经比公共投资下滑得更快了。
要知道,此前,除2009年之外,民间投资增速一直明显快于总体投资。2012-2014年,民间投资分别增长24.8%、23.1%和18.1%,比总体投资增速分别高4.2个、3.5个和2.4个百分点,但增速和增速差都明显减小。
2015年,趋势就已经出现可能逆转的预兆,民间投资增速比2014年降低8个百分点,与总体投资10%的增速基本相当。2016年,逆转发生。1-4月,全部投资增速仍然有10.5%,但民间投资同比增速为5.2%,几乎腰斩。与此同时,非民间投资增速达到20.5%。
长期总体增速下降与前期投资增速高不无关系,此外,近些年来,国际经济形势紧张,外需下降,也使企业投资意愿减弱。与此同时的外汇占款减少就有同样的原因。而且,从统计学上说,由于公布的数据是累计同比,年初读数的下降会最为明显。
民间投资减少并不是因为民营企业“败退”
具体看,去产能不是民间投资下滑的主要原因。今年1-4月,民间投资在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的增速分别为-7.1%,5.4%,1%。采矿、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投资下降较快,但在这些行业中,非民间投资也同时快速下降,民间投资占比反而有所上升。
民间投资占比下降最快的是一些基建行业,尤其是具有公共属性的行业,比如水电供应、公共管理、水利建设等。这些政府相关的项目由于投资时间长、收益率相对小,对民间资本的吸引相当的弱。从此前多个政府等PPP项目的招投融资不利便能够看出。
但民间投资并非全面“撤退”,比如说,民间投资在卫生和社会工作的增长有24.8%。
事实上,民间投资虽然减少,但经营状况并不因此变差,或者也可以说,民营企业投资减少,并不是因为经营变差引起的。
来看看一季度分经济类型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同比增速,国有控股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为-5.6%,利润总额增速为-5.7%;集体企业收入增速为-2.6%,利润增速-1.4%;外企收入增速为-0.3%,利润增速8.9%;私营企业收入增速为6.1%,利润增速7.7%。
过去我们只爱看投资,但我们也应该看看投资收益率。民企投资谨慎,但业绩不错,利润增速甚至超过收入增速。
解决民间投资的问题,是谁来做市场主力?
中国的民营企业经营不错,去化政策也没多大影响,从2016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幅增加也可看出,这也不只是钱的问题。
为什么它收缩得这么厉害呢?
因为天性。
从正常的经济和市场发展来说,民营资本应该是市场主力。因为,民营企业本身就有极其敏锐的逐利嗅觉和绝处逢生的韧性,其经营和转型的能力发自内心浑然天成。从现实看,民间资本的“聪明”不需要也不听从你的指挥。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民营资本这种趋利避害的天性,是其能够成为市场活力源泉的原因,但在发生了经济调整或者下滑的时候,往往会向着更坏的方向加速度行进,如果任由其“自由”生长,难免要经历一个最坏的结果,一个漫长的衰退。理论上,这种衰退是对前期繁荣过剩的出清和惩罚,而且也应该可以自我修复,号称终有一天又重回荣光。不过,鉴于这个修复过程有多长谁也说不清,有的国家就一直在修整,从来没恢复。这大概也是2008年次贷危机时美国的看法,所以他们还是决定放弃自由选择干预。
其实,关于有些人质疑的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影响,认为政府支出增加会降低预算盈余或增加预算赤字,进而挤出私人投资,并不是经济学定论。另一些人发现,当公共投资作为生产要素投入,且与私人投资为互补品时,私人资本的边际生产率随着公共投入的增加而上升,因此,政府对于固定资产、基础设施的投资挤入了私人投资。
当然,还是民营企业做主力,只是,政府要通过政策干预加强市场信心,为的是让民企能够更好的做市场主力。
信心问题在于政策的不一致
然而,在这个时候,真正的问题就显露出来了。
投资风向完全是个信心问题,看上去政府为民企简直操碎了心,那究竟民间资本为什么还一时间不够有信心呢?
问题或者正出在政府的加大力度支持市场上。
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其特殊路径,从计划经济走来,经过改革开放,一步步在市场经济中收获。而当前的民营企业,许多都经历过各种改制,并且记忆犹新。所以,当政府进行市场干预的时候,民间的反弹声浪就会特别大,企业的担心是,会不会有政策的不确定性?
我个人认为,历史的潮流是向前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也不用担心。
但是,这种忧虑却不能说是空穴来风。忧虑应该来自于当前许多政策的不一致性。
首先是宏观不一致。
去年至今,全球经济走势诡谲,中国经济也受到不小影响。在此期间,由于各种原因,有些政策制定者过于求好,或者太想顾全一切目标,反而导致政策的突然性比较大。比如年初的熔断机制。一项政策,不仅内容,其出现、消失和执行的方式等其实对市场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当影响过于巨大时,又不得不出动更强的行政力量去消除。这就给了市场一个印象,政策不一致、不连续、不可预测,而且,权力过大。
微观而言,政策的不一致性也十分明显。
一方面企业认为政府对其服务很不到位,“玻璃门”等六扇门问题,由来已久。另一方面,政府其实为了招商引资也是出尽了大招,对于当地经济有相当拉动作用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问题。现在比较突出的产能、库存过剩问题就与此脱不了干系。说到底,两方面都是政府微观干预过猛造成的。但各种“不到位”和“太到位”交互施加,政策的一致性也碎成了片片。
政府干预需要把握度
当企业对于政策的走向和目标难以把握,对具体政策的执行能力和执行可持续性有了疑问,市场就很难不充满疑虑而收紧投资。
企业本身,其实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和规律。当下,虽然全球经济紧张,中国民营企业也面临困境,但它们也在不断想办法,走出去求发展,内生性求转型等,从制造业看,增速最快的汽车制造业,以前一直是外企和国企的天下,现在民企的比重一直上升。而另外增速较快的电气、纺织扥各行业,都是典型的民间投资领域。
因此,政府的干预很有必要,但也要把握准度,端正政企关系,合理定位政府、企业在市场中的存在和作用,要对准宏观问题、揪住精准问题、把住基本问题。
对准宏观问题就是加大货币财政等相关支持政策和投资,但不要对企业微观运营进行过多干预。主要目的是扩市场,从而为民企的资源流动和运营空间服务,而非给民企强注激素。
揪住精准问题就是要了解企业的具体需求,在一些具体执行中给予政策上的帮助和优惠。比如产业壁垒、进出口壁垒等,这些人为设定的壁垒,加大了企业运营难度,也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造成了市场的扭曲,因此需要精准攻克,及时疏导。
把住基本问题就是一定要强调民营企业的地位和未来走向。其实民营企业要的地位无非也就是,我就是个企业。而他们要的政策无非也就是,公开公正透明。
后记
我听说,养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不是家庭富裕或贫困,而是家长的态度要平稳而有连续性。这样孩子才能清楚的预料到自己的行为什么是合适的什么不合适,才能有稳定的心理预期和适应能力,基于此,他的天才地材鬼才才能健康发挥喷薄而出。
反之,今天你给他甜蛋糕,明天又给他大棒子,说了给买玩具又食言,不尊重他的话语权等,他就会缺乏安全感。纵然他有千般才华,也难以正常施展。
最好的办法,是不要拿他当孩子,而是确立他独立人格的身份,相互尊重,一面监管,一面自由。
更何况,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其实我们并不是家长,我们只是拥有不同权力的共同体。(作者万喆是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